1)測量對象和被測量 測量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,不同的測量對象有不同的被測量,如孔和軸的主要被測量是直徑,箱體零件的被測量有長、寬、高以及孔間距等;螺紋零件的被測量有螺距、中徑、牙型半角等;復雜的零件還有復合的被測量,如絲杠和滾刀的螺旋線誤差等,無論零件的形狀如何不同,被測量的參數如何復雜,從幾何量測量的本質來說,均可歸結為長度和角度,以及它們的組合。
被測對象和被測量的特性是設計測量方法的主要依據。在被測量和標準量的比較過程中,對被測量的分析研究是非常重要的。
(2)測量單位和標準量 米制的基本長度為米(m)。精密機械制造中常用的米制長度單位為毫米(mm);精密測量時,多用微米(pm)為單位。
在國際單位制(S)的7個基本單位中,米是**個基本單位。1983年10月在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正式通過的米的新定義如下:“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/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所行徑的路徑的長度。”
國際單位制概括了各門科學技術領域的計量單位,形成有機聯系,命名方法簡明,科學性強,使用方便,易于推廣。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,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,以及推進科學技術進步和擴大國際經濟、文化交流的需要,我國國務院于1984年2月發布了《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》,決定在采用先進的國際單位制的基礎上,進一步統一我國的計量單位,規定我國計量單位一律采用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》。
在測量過程中,測量單位必須以物質形式來體現。常見的能體現測量單位和標準量的物質形式有:光波波長、糖密量塊、線紋尺、各圓分度盤等。
(3)測量方法 測量方法是指完成測量任務所用的方法、量具或儀器,以及測量條件的總和。當沒有現成的量具或儀器時,需要自行擬定測量的方法,這就需要根據被測對象和被測量的特點(形體大小、精度要求等)確定標準量,擬定測量方案,工件的定位,讀數和瞄準方式及測量條件(如溫度和環境要求等)
基本的測量方法有: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,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,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,單項測量和綜合測量,手動測量和自動測量,工序測量和終結測量,以及主動測量(也叫在線測量)和被動測量等。
(4)測量精度 由于在測量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總會存在或大或小的測量誤差,使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受到一定的影響。測量誤差大,則測量結果的可靠性低;測量誤差小,則測量結果的可靠性高。因此,不知道測量精度的測量結果是沒有意義的,所以,對每一測量結果,特別是精密測量,都應給出一定的測量精度。